十八世紀中葉的英國哲學家休謨( Hume,1711-1776)認為,感覺印象是知識唯一可靠的來源,對於感覺以外的實體我們一無所知,他對於我們能夠獲得不依靠經驗的必然知識,持著懷疑的態度。休謨在分析因果觀念的時候提出了對歸納法的責難,他說「過去」所給我們直接而確定的經驗,只限於我們所認識的那些物項與認識發生的那個時期,但是這些經驗為什麼可以擴展到「將來」,並且擴展到我們所見的相似的物?我們又如何從個別的已知事例論及到未知呢?這一直是休謨所堅持質疑的問題,人們稱為「休謨問題」。同時,這也是直接涉及到歸納論證的有效性問題。
人們依靠感官與記憶,只能確立一個孤立的事實情況,然後再依靠因果律建立起事實情況之間的聯繫,因果律成了支持經驗科學的支柱,但是問題是這個因果律的經驗基礎何在?對於兩個相連的事實,休謨認為「我們永遠看不到它們中間有任何紐帶,它們似乎是會合在一起的,卻不是聯繫在一起的」。
休謨從幾個方面來否認歸納的有效性。首先,歸納的有效性不能在邏輯上得到證明。休謨認為:因為自然過程可以變化,而且一件事物即使與我們曾經經驗的事物似乎相似,但是也可以產生出不同的或相反的結果,這並不是什麼矛盾的事。再者,歸納的有效性也不能從經驗上得到證明,他說:一切關於實際存在的論證都是建立在因果關係上面,我們對於這種關係的知識是完全從經驗中得來的,而一切經驗都是從「未來符合過去」這一假設出發,因此,如果我們企圖應用一些或然率的論證法,或者是用已知的經驗去證明剛剛提到的那個假設,那分明是在兜圈子。這裡顯然是指,想要通過經驗證明歸納的有效性,必將導致循環論證。
休謨問題確實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,也帶來了巨大影響,許多哲學家與邏輯學家對此作了研究。休謨也提出了一個心理主義的回答,他認為:我們儘管不能憑藉理性從原因必然地推論出它的結果,但是可以根據另外的原則來達到上述的要求,這個原則就是所謂的「習慣」或「慣性」。習慣是人生的最大指導,事件相繼出現多次之後,人們會「期待」一件事之後出現另一件事,這是人心受到習慣影響的結果。這種解釋並不能滿足邏輯學家對于歸納有效性的探究,但是他們對于歸納論證的意見也不一致,綜合了眾多歸納問題的文獻,我們將主要的看法簡單概括為幾個方面: